一首廉诗的用典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:蔡相龙
于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清官,不仅以救国功绩留名青史,其廉政思想亦传之后世,给人启迪。“两袖清风”一词就是从他的诗中流传开来的。近日读到于谦一首廉诗,风格质朴,用语恳切,阐发了他对廉与贪的认识。
这首诗的名字是无题,为一首五言古体诗,诗云——
名节重泰山,利欲轻鸿毛。所以古志士,终身甘缊袍。胡椒八百斛,千载遗腥臊。一钱付江水,死后有余褒。苟图身富贵,脧剥民脂膏。国法纵未及,公论安所逃?作诗寄深意,感慨心忉忉。
全诗共计十四句,但用典很多,信息量很大。
起首两句,就用了一个鲜明的对比,突出名节之重,利欲之轻,典出司马迁的《报任安书》,原文为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于谦的志向与司马迁一样,把名节操守看得比巍峨的泰山还重,而对于利欲贪念要视如云霄缥缈的一支羽毛,这便是所追求的人生价值,平生言行皆循此道,无关生死不改不悔。
第三四句承接前意,自然得出一个结论,“所以古志士,终身甘缊袍。”这里有一个“缊袍不耻”的典故,出自《论语·子罕》:“衣敝缊袍,与衣狐貉者立,而不耻者,其由也与。”这是孔子赞许学生仲由的话,所谓缊袍是用乱麻织成的衣服,自然难与狐皮大衣比阔,而有志有德之士,甘于清贫自乐,站在衣狐貉者前,无有自卑,他们心底清白坦荡,无忧无怖。
于谦在第五六句举了一个反面例子,“胡椒八百斛,千载遗腥臊”说的是唐代元载在被查抄家时,除大量金银钱帛之外,仅当时名贵香料胡椒就有八百斛之多,只可用“利令智昏”来形容了。后人对元载的行为如此评价:“惟愚生贪,贪转生愚。”胡椒本来是祛腥臊的,因是赃物,反而遗腥臊于后世,讽刺意味甚浓。
第七八句,于谦写了一个廉吏的故事,“一钱付江水,死后有余褒”说的是汉代会稽太守刘宠,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,深得百姓爱戴。离任时,群众相送,以钱相谢,刘宠再三推辞,最后从数百钱中象征性地收下一枚,感谢父老乡亲。出郡境时,他把此钱投入江中,使钱还是留在了会稽,时人感念其清,遂改称此江为钱清江,临江筑清水亭,建刘太守祠,以为纪念,所以于谦赞其“死后有余褒”。
最后六句,于谦展开议论,对贪官进行鞭挞。那些想着“不义而富且贵”的贪婪之徒,哪个不是剥削老百姓的蛀虫?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”,纵然一时未受到惩处,但公道自在人心,老百姓的唾骂岂能逃掉?于谦写下这首诗,希望人们能够感受到他的忧思。
此诗不事雕琢,明白如话,但因接连用典,熔铸群言,其意幽深,耐人寻味,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。此诗读罢,是非自见,我们的守廉之心可更坚定一分,而拒腐的堤坝也可更高一层。(蔡相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