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脏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”三十七字的包拯家规是一条牢不可破的铁律,深深烙印在包氏子孙心头,成为他们处世之道和行为准则。800余年来,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包氏子孙代承祖训,为学以道、为政以仁、为农以勤、为商以义。
横樟村全景
大东坝镇横樟村距离松阳县城29公里,坐落在松阳境内第二高峰留名山下,由留名山发脉而来,地势北高南低。发源于留名山的横樟溪穿村而过,相传该溪常有红色浆水流出,古人见此状给该村起名“横浆”。清乾隆年间,因村外大樟树横跨村路并荫溪上,故改名横樟。
据《松阳县姓氏志·包姓》记载:“包仁,字茂德,晚年致仕,游玩胜景,至松阳县蟾湖,爱其山水清秀,乐处於斯……”包仁为包拯第五代孙,他传承了先祖包拯刚正不阿的正直秉性,在担任大理寺右评事时秉公执法,处置了不少为非作歹的权贵,也纠正了不少冤假错案。
包仁画像
南宋宝庆年间(1225—1227),包仁致仕后举家自兰溪迁到了松阳蟾湖,成为松阳包氏始祖。包仁起至其曾孙包寿,祖孙四代“四世进士,两代翰林”,且皆为官清廉、刚正不阿,一时成为佳话。明朝末年,包仁第十七世孙包继昱再迁至如今的横樟村。
每年的正月初五或初六,许多从这里迁徙而出的包氏后人会回到横樟包氏宗祠祭祖,既是为了延续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,更是为了服膺包氏廉洁族规家训的教诲。横樟包氏历代出了进士4人、举人4人、贡生19人,国学生和秀才59人,出仕官员谨记族规祖训,无一贪腐记录,堪称廉洁文化的典范。从事其他行业的包氏后人也始终遵守“廉”这一核心要义,堂堂正正做人、踏踏实实做事,乐善好施,造福乡里,共同书写出横樟包氏延绵800年不断的清廉历史。
如今,村中依旧保留着不少过去的风貌。村里有历史文化建筑19栋,其中有14座香火堂和一座祠堂,还有明清古民居群和一条老街,分布着包氏祠堂、丹阳书院、观音殿、社庙、水碓作坊等公共建筑。
翰墨流芳牌匾
这其中,不得不提的是建于清代的包氏宗祠。位于村子正中两水交汇处的祠堂,正殿悬挂着“翰墨流芳”“熙朝外翰”“天朝司理”等古匾额11块,此外还有抱柱古楹联10副。祠堂正中,“孝肃遗芳”的匾额尤为醒目。岁月流转,牌匾虽默默无言,却静静指引着包氏子孙,守护着清廉家风。
思廉堂
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包氏特色廉洁文化,松阳县纪委监委在横樟村打造了“思廉堂”,传承弘扬包拯清正廉明为官之道,以清廉思想和廉洁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“学廉、思廉、尚廉、践廉”,牢固树立廉洁意识。“思廉堂”先后被评为丽水市法纪教育基地、丽水市直机关党员“主题党日”活动基地、松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全市首批廉洁文化示范点。
干部在参观思廉堂
如今,该村依托“思廉堂”点位辐射带动作用,创新推出看廉洁展馆、听廉洁故事、游传统村落、品廉洁套餐系列“体验式”清风之旅,实现以廉洁文化催生“清廉经济”,持续推动政治生态向善向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