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脉悠悠贯古今 古村清风扬正气
来源: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
发布人:朱晓霞  发布时间:2023-10-27   浏览次数:10

  央于村,位于新昌县羽林街道,地处天姥山北麓,剡溪之滨,惆怅溪畔,是“浙东唐诗之路”水路和陆路交汇点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谢安、李白、吴融……一个个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名人,经此走出了一条清风廉路,悠悠廉脉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延展传承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,勾勒出了一幅新时代的清廉央于图景。

图片1.jpg

央于村俯瞰图

追寻廉脉,清气长盛

  央于廉脉源远流长、追根溯源或始于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。1500多年前谢灵运自京城而来,带领徒众数百人,伐木开径,打通了越州与台州温州的通道,史称“谢公古道”。央于村的小石佛驿铺便位于古道的中心点,昔日曾以茶马驿道闻名,甚是繁华,吸引了李白、陆游等众多唐宋文人纷至沓来,栖止此处,千年流韵。

  晚唐著名诗人吴融便是万千旅客中的一员,他曾偕子吴濬隐居于此。吴融为官清正为民,为人刚正不阿。其子吴濬亦颇有清正坚韧之气,宋太祖赵匡胤曾三次召其做宫中参事(副宰相),吴濬坚辞不就,于小石佛开基业,成为新昌吴氏之始祖。

图片2.jpg

小石佛驿铺

  如今,历经沧桑的小石佛仍屹立风尘,向世人传诵着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廉韵清风。现建筑占地千余平方,近300米谢公道穿堂而过。2017年,小石佛驿铺作为一个重要节点,和谢公道上的其他文化历史遗存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。

感悟本色,勤政爱民

  在央于村中,有一座首建于明朝早期的祠堂,名曰世则祠,奉祀新昌张氏应召公。百年前的应召公勤政爱民、清正廉洁。百年后的世则祠也因服务百姓而获得新生。

图片3.jpg

乡理乡亲服务集市

  今年,央于村以世则祠为基础建设乡理乡亲服务集市,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互交融,打造了一个集便民服务、矛盾调解、移动医疗、长者食堂等乡村治理和村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平台。“乡里乡亲视公德良行长致远,尔昌尔炽维烝尝俎豆一如初”镌刻在大厅木柱上的楹联,印证了乡里乡亲的发展历程。

  从世则祠到乡理乡亲服务集市,变的是外在建筑的风格特色,不变的是履职为民、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。

 家风传承,涵养清风

  除了世则祠,央于村还有张氏承德祠和积善堂两祠,均奉祀张氏先人。一村同姓三祠堂通常少见,足见央于村对家庭、家教和家风建设的重视

  甫一进入村中央的积善堂,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副楹联。其一是“身范克端,绳其祖武,家规垂训,贻厥孙谋”,告诫儿孙要行为规范,品行端正。其二则为史迹联,弘扬祖先丰功伟绩,激发子孙奋发向上。积善堂彰显着“敬宗收族、亲亲有爱”的礼之精神,本身就是优良家教的传承。

图片4.jpg

积善堂

  1912年,央于小学在积善堂首办,后发展为周边五村的教育中心。央于子弟勤奋好学,唐时有进士,明清时出过举人,现有大学以上毕业生数百人。如今,村中计划在此基础上,修缮并改建村史家风馆,展出全村20个姓氏的优良家风家教家训,涵养清朗民风,积善堂正在积极转变为传承文化、崇德向善的精神家园。

 古窑清韵,变革重生

  在央于村主路旁,六座呈一字排开的古窑静静依偎在村南葱翠的横档山下,古窑前一组组惟妙惟肖的雕塑,或推车搬运,或砖瓦制作,或肩担添柴,穿越时空,丰富又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村民砖瓦烧制的艰辛,成为央于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图片5.jpg

古窑公园

  曾经,这里却是央于村“成长的烦恼”所在地。20世纪50年代,央于村凭着这几口砖窑,成了新昌知名的好村,但砖瓦厂环境污染大,村民饱受其害,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。“千万工程”实施以来,村里下定决心整体搬离,各砖厂也主动求变改进工艺,弘扬砖雕非遗文化,把传统产业发展为综合性非遗文化产业。

  如今,提升改造后的古窑主题公园成为央于村的廉洁文化阵地,展示着清廉典故、村规民约,更彰显着“求实、求新、求精”的央于古窑精神。